关于我2货爸爸的点滴回忆
关于我爸爸的点滴回忆
我的爸爸生于1944年4月4日,好像还是清明节,非常不吉利。果然他过世也很早,64岁。真是一辈子都和4这个数字有关系,霉得很。
我的爸爸出生在农村,是村里的骄傲。他是他们村至今为止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。甚至后来还成了大学教授(副的,简称自己是教授),可以说在考上大学那年,他的就达到了人生辉煌的顶峰。但是后来文革结束以后,他的人生就走向衰败,做什么工作上的事儿都是被动的(记得评副教授考英语他跟我分享了一堆作弊经验,对我的高中考试生涯极有价值)应该说是精神上从此萎靡不振吧。
我之前的文章说他“不务正业”可绝对不是瞎掰或者不孝。据称他是本校最不负责任的一个老师。校园里有个段子:下课铃一响,C教授的学生瞬间逃命似的夺门而出,然而,他们都远远地被抛在一个人身后:这个跑最快的人就是C教授!
还有个传言:全校只有C教授的课是点三次名的:课前课中课后,不点三次名的话他的课室是空的。(笑晕在厕所)
在带孩子方面就更2了,7岁时和他行山,他一脚踹翻了个马蜂窝,撒腿就跑。至于他是否有挺身救女至今还是一个历史谜团,但是铁铮铮的事实就是:我在床上躺了三天,他反正是一个包都没有。
可以说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,人生充满了滑稽和矛盾。
之前公众号上发的文章,我说我的家长都是甩手掌柜,对我三不管;但又说他们的爱给了我深深的自信和安全感,从一个自闭症光谱社交困难儿,长成现在这样一个有三五知心密友的正常人,有些公众号里和我聊熟了的妈妈就问:又甩手掌柜又深深的爱,这多冲突啊?于是我就趁着这个生日,把心里久久掩藏的一些回忆挖掘出来吧。
爱看看。
第一件事是关于尊重
我爸爸小时候读的是村里的私塾,又有美术天分,写得一手漂亮字,文革的时候可是大学宣传部第一把手(出大字报和做毛主席石膏像据说是他人生最激动的两件事)。于是我六岁的时候就亲手教我写毛笔,写毛笔当然是从正儿八经的楷书开始啊。可是我皮,一点定性都没有。他出门一会我的字就开始张牙舞爪了。他回来后会很慈祥地问:你怎么把楷书写成了草书啊?我就扎把眼睛回答:粑粑,我写的就是楷书啊。
于是他摸摸我的头,没多说了。后来有次听到他和妈妈对话。不记得妈妈问了什么,他说的是:她个性就是这样,我们又不巴望她变成什么书法大家,她觉得书法应该是怎样就怎样吧。起码她会有这个兴趣不是?
当然后来我的书法也没怎么样,(楷书都不好好练的草书能好成什么样),绝对不敢在内行面前威风的。但是我对书法至今还保持了最大的爱好,家里门廊,卧室都是自己的东西,而且是爸爸留给我的Legacy(这个词中文真的没法翻译,就用遗产来意思意思吧),看着暖暖的,跟买来的艺术品感觉还是很不一样。
这件事让我学会的是:尊重孩子的本性。
第二件事是关于信任
(这是我经常和英华兰的家长们说的冒充签名事件。听过的就跳过吧)
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,成绩还算不错。但有一次语文单元测试才考了75分。班主任黄老师就把我叫去办公室说:“这个试卷,你拿回去签名拿回来。”我小的时候可皮了,而且有社交障碍的人,情商很低的,根本不想什么前因后果。倒完全不是怕给爸妈骂,而是就是因为“呆”,(心想那巴掌大的事儿,自己来就好了)于是凭着自己的草书功底,把爸爸龙飞凤舞的大字写在了分数上,第二天直接交给黄老师。
她一看大怒!居然被认出来了(黄老师这是什么视觉天赋!我至今都觉得我当时冒充的签名可是一比一的)当天晚上电话就来了。我虽然呆,但当时还是吓得不轻。可是我爸爸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陪着笑说,“是啊,是我签的,您误会孩子了”。电话挂了以后,爸爸对着旁边脸色煞白的我笑着说:你看你们黄老师,疑心真重!
我爸虽然也是个大呆子,但记性绝对不至于那么差。
那件事以后,我再也没有冒充过签名。因为我不能愧对爸爸的信任。这是我学到的第二件事。
第三件事是关于启蒙
我在《我家锤子比你钉子多》提到过我家没有家庭教育,但后来在《第三波福利:爱乐启蒙》秀了弹古琴,古筝,就有家长质疑你的家教不可能那么差吧。事实就是,家里穷不说,我爸妈从来没有给我特意去启蒙。
他们做的是什么呢?就是自己做出榜样来。
首先是我家的私人图书馆,据说是这么来的:文革期间大学的图书馆扔了很多“禁书”出来,要烧掉。还是青年老师的爸妈就一连几夜在烧书前偷偷潜进去,用板车把书运了出来,藏到家里。要知道这可是有生命危险的事儿!(何况我爸还是宣传头头)这事儿真是木牢牢的牛。
家里的书全部有红章:工大图书馆。不好意思借人的东西,自己乐。
所以我的童年没有缺乏过书的陪伴。从巴尔扎克全套到思想启蒙三杰,深浅不一、类型众多。其他孩子,都是爸妈看着孩子几岁啦,该买啥了,那样被选择性填充;我是直接泡书堆,爱读啥读啥。所以和其他孩子更加不一样了。(最好笑的是十岁读柏拉图《理想国》还读完了,我现在再读还不懂呢)
然后就是他们平时的行为,因为爸妈都是学校的,看书的行为自然比较多(我那么小,不知道这是在备课还是应付评职称在被逼看书,甚至可能是读香艳艳的东西呢)但是小小的我看到在夜灯下读书的那专注的脸,就从小知道什么叫做好学,什么叫做专注。微信有篇文章叫《孩子需要家长高质量的陪伴》就说的是,陪伴不一定是家长围着孩团团转,而是自己在孩子身边,做出榜样来。这个道理我非常认可的。所以长大以后,我这个人就比较耐得住寂寞,家里没有电视机不说,写论文、做项目,连续几个月不出门不见人都可以。
第四件事是关于情怀
我爸是个艺术神经粗大的人,迷上一样东西特别疯。喜欢大西北的时候,直接抛下一家人借名开会旅游整一个暑假(家里经济很紧张的时候)回来的时候还买了一大堆馕,我们吃了两个月现在我看了馕还怕。
他喜欢一首歌,就一连几个礼拜一大早就循环播放,一大早就在那里摇头晃脑的,我只能赶紧起床叼着个饼冲出门上学,免得发疯。现在好几首歌我都还能完全记住歌词,噩梦会时不时听到(所以我老说磨耳朵的耳朵虫,他放那些歌简直已经是耳朵龙了)
小的时候虽然很讨厌我爸那种沉迷,但后来发现这种沉迷也发生在自己身上。英华兰魔法世界我已经做了十年了,拿收入来说不敢说怎么成功,有时也挺迷惘的啊。但是一想起自己设计的每一个人物,故事情节,对白,还有英华兰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,就充满感情;每次看到家长发来欣喜的汇报宝宝精彩的语音,都还是为之一振。无论多少挫折多颓废都忽然又能夜里灵光一现,振作起来,爬出被窝去完成一个点子。很多朋友说“你快别了,你那么多武艺,去一个德国公司驻华什么赚钱多了,你得止损啊”我觉得她们还不懂我的情怀。我就是只想做出一个向往多年的东西来,这事儿经济上的成败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。
何况我还没像我爸把家里人给坑了。既然家里还好好的,那我乐意继续。
这个情怀我想也算是我爸这个深井冰留的Legacy。
第五件事是关于负责
很多学生家长都抱怨给孩子请的钢琴老师一百多两百一小时,钢琴也买了好几万十几万,孩子就那么不珍惜呢,好好的就不要学了。什么游泳,跆拳道,美术都是,新鲜了没几天。我就想起我是怎么把古筝学出来的。(学出来就是说,至今还会经常弹,并且能拿出手吧)我到10岁的时候忽然对古筝感兴趣,就跟爸爸说要买。爸爸说可以啊,你学什么都支持的。不过如果你一会就说不学了怎么办?我说不会哒不会哒。爸爸说:“这样吧,我给你买,但是你今年全部压岁钱都要搭进来。”我经过苦苦的挣扎后,还是答应了,终于买了最便宜的一台初学者筝(而且还是1.5米的,不是正规琴,我在德国演出也用的是这个儿童筝,幸好德国人不懂,不然给笑惨了)
为了让我更珍爱这台筝,爸爸和我一起为琴起了名字“万壑松”来自李白的“听君一挥手,如听万壑松”,还和我一起把名字和题诗了刻上去。这个又便宜又丑的儿童筝,在我眼中比好几千好几万的名家琴都漂亮!她永远是我的唯一,因为她有爸爸的印记。
之后,我也只能是自己那么对着CD和书学学,自己把识谱,调弦学会了(后来认谱能力强大到能自学古琴的减字谱!自己能换弦),家里经济好的时候就请老师来看看手(当然没少挨骂)
但是后来长大了,才发现我们教师大院里面的那些考了级,什么学习条件都比我好的孩子,大部分没有再玩琴。我想区别就在,他们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可可以学任何自己想学的,买自己最喜欢的高档乐器,同时家长配给最好的学习条件,反而变成了一种压力,使得对音乐的初心都迷失在这些很复杂的外界因素里面了。
而我的爱好,一直长久的保存着,那是因为我为它付出了代价,所以我懂得珍惜,也没有被各种压力埋葬初心。在《插翅而飞的孩子里面》我着重用一章来写的就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兴趣付出代价。
这个就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最后一件事是关于爱
最后是关于一张遗物中保存得很好的纸条,跟成长感悟没关系的
翻看爸爸遗物的时候,发现我给他从小到大写的每一张小纸条,都过了塑,放在一个塞了很多防潮珠的防潮箱里面,其中有这样一张:“你又不在,留我一个人,吃什么都没意思”
爸爸是个甩手掌柜,经常烙我在家让我自己做饭。高中的时候写了这个字条给爸爸。没想到他也保存了。
过塑的还有五张百元钞票,想了想原来是以前我市里比赛拿了奖,和他一人一半分了说是让他享一趟早福。他居然不用!
回想起那么多年前的久远的事儿,虽然他是个无责任舰长,但看到这箱里的东西,心想当时我真的没怪过他,更多的还是爱吧。
好吧这个就是我这个有半吊子但又可爱的粑粑,还没变成老人家就过世了:也是自己不自律,心肌梗塞一夜就没了,连个报恩的机会都没留给我。从德国赶回来,打开冰箱,居然是回锅肉。早说了不能吃的。但他就这性子。
在很遥远的今天,想回到十岁的时候,跟你说生日快乐。